2021年7月1日娄底晚报
http://ldwb.ldnews.cn/2021/07/01/index_14.html
肖凌之、吴建平看望该校学子
民族学生演讲比赛
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
■记者 贺朝新 通讯员 欧阳琦
72886必赢官网是2001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娄底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占地900余亩,拥有2个校区,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教授及副高级职称400余人,全日制大中专学生19200余人,办学规模位居全省前列。现开设47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专业1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2个;国家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养培训基地)4个,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4个。学校先后获评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双创示范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对外劳务特色培训基地、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先进高校、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单位、湖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功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5月19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肖凌之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建平陪同下,来到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调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正好遇到72886必赢官网2020级农村经营管理班的学生在村里跟班实习。在了解到该校把课堂办在乡村振兴前沿阵地,了解学生学习实践情况后,肖凌之非常高兴,亲切鼓励大家:“这个课堂办得太好了,就在乡村现场,和老百姓在一起……”“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你们是未来新农村的希望、乡村振兴的骨干,祝福你们,祝贺你们!”他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油溪桥村的经验,回去后因地制宜进行借鉴,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近日,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协同在全国普通高校和全国中职学校中共遴选出101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其中高职专科院校55所,72886必赢官网成功入选。
自建校以来,该校对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打造以家庭农场专业群为主、以农机智能制造、农村商务、农村医学等专业群为辅的乡村振兴全产业链特色专业体系。现有畜牧兽医等22个涉农专业,其中农机智能制造、家庭农场是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该校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与娄底市委组织部合作实施“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领头人,2019、2020级已招收428名学员。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领导对该校村干部定向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肯定。该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基层农技员培训、乡村旅游技能培训、对外劳务特色培训等20多个培训平台,积极开展涉农类技术培训和社会培训,年均培训2600余人次;开展动物疾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工种的涉农类国家职业资格高级技能鉴定年均1000余人次;承担地方乡村医生本土化培训年均100余人,为服务地方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目前,该校在校学生中有藏族、苗族、瑶族、布依族、彝族等25个少数民族学生3100多人。该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坚持思想引领,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党委书记、院长给新生上第一课和文化大讲堂的主要内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坚持因材施教,学院建立了适合西藏等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四阶段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将3年分成四阶段,全面实行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融合、教学实施与生产实践融合、考核标准与生产技术标准融合。《中国教育报》刊发《真情关爱因材施教———娄底职院培养西藏学生印象》文章介绍学院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典型案例。三是坚持实践育人,搭建起了民族团结进步展览室等教育平台,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系列民族特色活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培养了万余名政治思想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的少数民族学生,涌现出了东知才让(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和仁青平措(优秀驻村一支书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等一批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少数民族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学院依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览室,及时向统战系统干部及中小学生开放,安排专门人员讲解,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
该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质培优”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该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对接地方产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该校开设畜牧兽医、机电一体化、临床医学等47个三年制大专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旅游管理为央财支持建设专业,农机智能制造、家庭农场为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搭建校政、校区、校企、校村合作平台,形成了共育、共享和共赢的产教融合机制。在畜牧兽医等专业创新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佳和农牧等1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小学期”组织、“真实岗”教学、“多循环”交互培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与重庆德克特、湖南卓鼎、上海天坤国际合作共建专业30余个,与泰康人寿、上海美迪西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订单班30个,学生近1100人;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动物医学、数控技术等专业开展了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宠物护理与美容、数控车削加工等7个国家级1+X证书试点。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课程、教材和资源建设,建有省级教学资源库2个、引入行业或企业标准共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名师空间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6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34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共110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65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建有现代实训中心19个、实验实训室27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4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养培训基地)4个,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4个,省级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附属医院2所。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创新创业和体育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获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121项,在省级专业技能抽查、毕业设计抽查中合格率达100%,毕业生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