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2/16/content_491260.htm?div=-1
(发表于2017年12月16日中国教育报 大公网湖南频道 手机搜狐)
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网络教育”的提法,让网络教育不再只是一种教学形式,而是意味着高校不仅发展布局需要技术平台,更需要有相应的学科建设、办学模式的支撑。在如何通过“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方面,湖南72886必赢官网将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服务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放在重要位置,连续七年实施“院村合作”,对于地方高校如何推进改革适应新常态,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服务经济、造福农民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创业”,农林创客引领院村合作发展
我们从娄底市驱车往郊区飞驰,很快就到了“院村合作”示范村——中阳村,在一片采摘完的葡萄园里,我们见到了被誉称为“农林创客”的娄底职院曾玉华副教授,他戴着眼镜,皮肤有点黑,但是脸上洋溢着一种知识分子才情和朴实农民的憨厚。
以曾玉华为首的农林专业教师团队,以中阳村为大本营,带领曾华、陶成洪、田雁等农林专业大学毕业生创建了占地40亩的"院村合作"农林创业教学基地,包括湖南绿一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金手指特色果树创业园等实体,并以此为创业培训基地,建立了“中国特色植物网”等农林科普网站,让南方刺葡萄、桑葚、香桂等特色植物及产品推广到全囯各地,并通过开通园艺科技咨询热线进行技术推广、科学知识普及,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既传播技术,又联系销路,在这片新农村的天地里干得红红火火。
据了解,曾玉华副教授等为代表的农林专业教师采用独特的"示范村+辐射区"模式指导娄底市周边乡村发展“金手指”葡萄等高效益园艺作物及药材作物达到6000亩以上,累计帮助农民创造效益超过6000万元。如曾玉华副教授十多年风雨无阻下乡支农,他骑坏了四辆单车、两部摩托车,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他不但不要农民朋友一分钱报酬,还自费5万多元购买苗木与农资赠送给困难的农友。
72886必赢官网农林工程学院刘梅秋院长说,在学院内部还有一个占地20亩的娄职农林学生创业中心,由曾玉华、胡松梅等农林专业教师与在校农林类专业大学生共同建设管理,并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农林创业实践。这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内农林学生创业平台,以果桑种殖,桑叶鸡养殖、花卉苗木种植为主要创业项目,每届从农林专业学生中遴选有志于农林创业、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担任创业经理,组建创业团队,以果桑产业为主业进行创业实践。有刘平华、赵光辉、李卫、惠兴灿等80多名农林大学生及创业农民进行创业实践,还有创业经理何勇鑫(2015畜牧班学生)带领白文鹏、肖有清等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娄底职院在校内与"院村合作"示范村创办农林创业实践基地,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将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科普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学生创业实践融为一体。除了学院提供场地外,不再另外投入资金,大学生创业者劳动报酬全由自己经营获得,而创业指导老师则不从本基地获得任何形式的报酬,纯粹义务指导。该基地同时是娄底职院“院村合作”村庄农民及农业创客的现场教学场所,也是农林科普教育的实践基地,每年“孵化”的创业农民及农林创客2000人以上,为农业创业教育提供了极大方便。
“互联网+院村合作”,打造服务农村新模式
娄底市地处湖南中部,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娄底职院作为湖南省示范高职院校,具有非常丰富的涉农类专业办学经验,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首先就是要服务娄底地区的“三农”,教师要把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地上,打造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娄底职院选取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阳村作为试点基地。7年前的中阳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环境卫生条件相对滞后。2010年3月26日,72886必赢官网与中阳村签订“院村合作”协议,在中阳村村级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中阳村作为娄底职院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培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工学结合和技能培训提供便利与帮助。
为帮助落实和加快推进援建项目,娄底职院派遣技术人员30批计100余人次,赴中阳村开展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工作。
“院村合作”具体项目有:协助实施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既保护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又繁荣村级经济;以生猪产业湘中丘陵区试验工作站为平台,在中阳村建设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以湖南黑猪、湘中黑牛、涟源黑山羊特色养殖为主,在中阳村推广“一村一品牌”活动。
合作过程中,双方共建“互联网+”产学研平台,联合开展项目申报、产业拓展、产品开发等。娄底职院还聘请了中阳村的致富能手来校讲课,或者通过网络直播现身说法。中阳村接纳了娄底职院畜牧兽医、园林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几百名学生实习,优先吸纳该院优秀毕业生就业。娄底职院2011届农林系毕业生刘勇坚持自主创业,2014年3月来到中阳村,从东菱农业科技公司转租了50亩河边低洼地,着手进行有机蔬菜种植和家禽生态养殖,拓展有机产品生产供应事业。
“没有职院的支援,今天的村貌根本难以想象!”谈到院村合作建设五年来中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支书成诗阳骄傲地告诉记者,中阳村被评为湖南省小康建设示范村,村上的白鹭山庄被评为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各种苗木基地、西瓜基地等也形成了产业化规模,成为娄底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和富裕村,中阳村的幸福之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互联网+培训”,师资队伍在田野中发展壮大
记者还了解到,该校李继仁副教授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为周边农庄义务联系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帮助广大农户提升种养品位与经济效益,将中阳村生猪试验站的技术与经验带到了邵阳等地;他建立“绿色农产品消费联盟”QQ群及“湘中得一”微信平台,定期发送技术信息,传播三农新思路,将影响辐射到了湖南全省。
带着院村合作积累的深厚底子,抓住国家重视网络教育的良好机遇,娄底职院以点带面,将院村合作上升到院乡合作、院区合作、院县合作,指导了周边县市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各种网络和实地相结合的形式,7年来累计开展涉农类培训上万人次。
正因为娄底职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教师团队长期扎根在高职教育和农业农村第一线,涌现出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禹华芳教授、“寻找身边的张莉莉”优秀教师曾玉华副教授和教学名师肖姣娣等一大批优秀教师,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继续以大我之志、忘我之境、舍我之品为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幸福小康生活服务。
娄底职院党委书记李文莲表示,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院村合作,能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提升新农村建设格局与品位。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村的繁荣,为了农民的富裕,探索农林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与方法,7年来,娄底职院为新化县、涟源市、双峰县6000多名农村贫困户子女开展智力扶贫的中职教育,为这些学员的家庭摆脱贫困带来希望,为他们所在农村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本报记者 黄蔚 通讯员 王宗凡 欧阳琦)
《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1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