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职院王宗凡教授:执著于鲁迅研究

作者:来源:媒体娄职 发布时间:2014-12-22 浏览数:141

  王宗凡教授,72886必赢官网宣传统战部部长,娄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湖湘民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湖湘民俗文化》执行主编。

王宗凡自称是一个吃“鲁迅饭”的人。他喜欢鲁迅的风骨,喜欢鲁迅的杂文,1986年读大学时在《杂文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1992年他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因为在《湖南日报》发表杂文《查查亏损企业的暴发户》,而被厂长在全厂中层干部大会上严厉点名批评,后来又被召至厂长办公室,被骂得狗血淋头。王宗凡痴心不改,还是沉迷于杂文写作。在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杂文与散文作品400余篇,出版作品集《风铃小作》。先后加入了省杂文协会、省作家协会。

近十年,王宗凡很少写杂文了,转而专门研究写杂文的鲁迅。学术界都知道,从事鲁迅研究是一桩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鲁迅研究博大精深,已成一门显学,要想再出新意很难。尤其是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的研究人员,具有先天的劣势,信息比较闭塞,与外界交流机会不多,学术刊物也有歧视,成果很难得到认定与发表。但他经过几年的探索,独辟蹊径,找到了“新的增长点”,选择“鲁迅柏杨比较研究”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由于成果质量高,《湘潭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等权威期刊破例发表了他的论文,他还在其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笔者问他,为什么选择“鲁迅柏杨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他说,鲁迅和柏杨那极度坚硬的硬骨头精神,正是现代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为坚实、稳固的精神支柱;鲁迅和柏杨那极其深刻的思想和著作,正是塑造现代中国人的健全人格、陶冶一代新型知识分子的精神熔炉。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从纯文学的角度填补比较文学领域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让广大民众体会到台湾与大陆割不断的文化渊源,但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激发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引起我们对国民性改造的重视;可以对20世纪中国精神文化现象史进行理性的追问和精神的体验,由此产生更高境界的精神自觉。他认为,鲁迅是一位反抗绝望、在荒原奋然疾走的“过客”,他终生在为中国人不能真正从精神上“悟自己之为奴”、实现“个性自觉”而痛苦,而疾走。柏杨经过苦苦探索提出来的中国人摆脱“丑陋”的办法,是要“活得有尊严”,塑造健全人格,而这与鲁迅提倡的“不做精神奴隶”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鲁迅是一位孤独的“荒原过客”,柏杨则是中国从专制向民主大转型的“历史三峡”中的一位智勇兼备的“三峡渡客”,这是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最宝贵的精神。从“过客”到“渡客”,这表明鲁迅已经走向21世纪。

经过将近5年的准备,2009年7月,王宗凡的学术专著《从“荒原过客”到“三峡渡客”��鲁迅柏杨比较研究》终于问世,填补了鲁迅研究领域的空白。著名鲁迅研究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先生作序,给予较高评价:

王宗凡撰写的《鲁迅柏杨比较研究》,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王著以严谨的态度,把鲁迅和柏杨的著作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特别是平行研究,从小说、杂文、人格、文化观等方面对他们进行了全面比较,不仅指出了二者的诸多差异,而且肯定了他们在爱国情怀、斗争精神和现代知识分子原则立场等方面的共同之处,给读者以深刻启示。王著联系鲁迅和柏杨的生平、思想对其小说代表作进行解读,也提出了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比如他联系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中的论述解释鲁迅在跟周作人失和之后的沉默,我以为就十分贴切。我曾“大言不惭”地说过,我是一个吃了几十年“鲁迅饭”的人,但在阅读鲁迅小说《孤独者》时,却从来没有将它跟鲁迅杂文进行联系。仅此一例,也表明了作者思维的敏锐和相当厚实的学术功底。

王宗凡说,上世纪80年代,湖南涌现了古华、莫应丰、孙健忠、叶蔚林、谭谈、韩少功、彭见明、蔡测海、何立伟、水运宪、残雪等生力军,形成了一支声震中国文坛的“湘军”。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鲁迅是他们的精神母体,给了他们创作灵感,也给了他们创作底气,他们以鲁迅传人而自豪。进入21世纪,湖南文学界又涌现了两位个性鲜明的新人:阎真、王跃文,他们都从鲁迅那里吸取了养分。站在21世纪的视角上回顾新时期湖南文学的过去,展望其未来,我们有必要再次从鲁迅那里吸取动力与养分,以期湖南文学能在整体上有一个较大的飞跃发展。他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很有价值的新课题,值得他继续研究与探索。(刘艳  刘跃华)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