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之三:访建艺系辅导员杨艳芳

作者:来源:校园传真 发布时间:2011-10-27 浏览数:9

用真心对待我的“孩子们”
 
    她是同学们口中的“杨姐”,学生是她心里的“孩子”。她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她的孩子,哪怕有再多的困难和无奈,她也一如既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将辛勤的汗水挥洒。她就是建艺系辅导员杨艳芳。
 
    当我们来到杨艳芳的办公室,办公桌上的文案摆放得井然有序,一位学生工作者的严谨之风自然显露。她总是笑意盎然地说:“其实没什么,这只是我份内的工作。”言语间透露的朴实让人敬佩。
 
“真心”换“真心”的辅导员
 
    杨艳芳原是教务处一名干事,2008年2月,她临时接手了一个被换过三次辅导员、普遍被人认为不好带、不好管的问题班级。杨艳芳回忆说:“当时没想那么多,也没有担心自己带不好,什么也没想就上任了。”的确,在之后的工作过程中,杨艳芳面临了许多困难,但她总是想尽办法逐一解决。就这样,“问题班级”一带就带到了毕业,而且原本不被人看好的班被评为了“优秀班集体”,班级成绩排在了年级前列。
 
    从此,辅导员这项工作,杨艳芳一干三年,直到现在。当记者问道是什么好方法让她带好了这个班时,杨艳芳笑了笑,“真的没什么特别的方法,我就是用一颗平凡而真诚的心去对待我的每个学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自始至终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去对待他们,总有一天他们也会用自己的诚心与信心来回报我的真诚。”
 
掏心掏肺的“杨姐”
 
    现在,杨艳芳担任10、11级共5个班的辅导员,虽工作量大,但为了近距离跟学生交流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她每天查寝到晚上11点甚至更晚,第二天又早起查早操,再去查堂。日复一日,晚睡成了习惯,早餐成了午餐。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杨姐”,大家与她一起谈学习、谈生活,从不觉得有压力,反倒像在面对自己的朋友诉说心事。
 
    杨艳芳还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拔河比赛、广场烛光聚会、寝室卫生流动锦旗互传、学习兴趣小组、班级辩论赛等活动,学生们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强了师生情、同学情。就连已经毕业的学生逢年过节也不忘发信息向杨艳芳问好,说到这,杨艳芳脸上绽放出幸福而骄傲的微笑,“每当过年过节的这个时候,就觉得自己好有成就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个人。”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也有不少棘手的问题。杨艳芳说,曾经有位学生,因为从小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很差,连每天早上出早操也要有人定时去叫醒,否则肯定迟到或旷操,该生一度还产生退学的念头,家长也对他失去了信心。杨艳芳多次找到其家长沟通,要家长多加鼓励,自己也在该名学生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学生终于被她的真心感动,一步步走回了正轨,最终毕业后在一家公司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员工。
 
家长眼中的好老师
 
    在家长眼中,杨艳芳是不折不扣的好老师。采访中,杨艳芳接到一位家长的来电,轻言温吞的谈话,让人听了很是舒心。当这位家长在有些问题上不理解时,杨艳芳一直耐心地讲解。“经常和学生家长接触吗?”记者问。她说:“也不是经常,只是有时还是需要和家长沟通,有些学生家长也会主动与我联系,我自然有义务反馈和汇报他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探讨家长与学校老师配合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大部分家长都非常支持和理解辅导员的工作,但也有个别家长会因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而不明是非,误解老师的一片好心,甚至恶语相向,这为杨艳芳的工作带来不小阻力。对此,杨艳芳却说,“其实这都没关系,我相信只要付出了真诚与努力,家长们过后都会理解的,即使受了点委屈,但跟学生们的前途比起来,这都不算什么”。
 
舍小家为“大家”的家长
 
    “我可能是一位好老师、好辅导员,但我却称不上一位好母亲、好妻子。”当谈到自己的家庭,杨艳芳眼里泛出了泪光。为了全心全意管理好自己所带的几个班级,杨艳芳只有将自己才上幼儿园的女儿放到了奶奶家,也只有在周末才能与自己的丈夫、女儿小聚。“有时候真的很想和孩子多呆一会,陪陪家人。”杨艳芳轻声说道。可是记者了解到,她经常连这小小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每个周末固定的班会或突发的学生事件常常让她无暇顾及家里。“不过想想班上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般,只要他们过得充实、开心,我也就安心了。”
 
    这样一位将责任摆在首位的辅导员,总是牵挂着自己肩上几个班的担子,总是不断思考着怎样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好、生活好,总是无奈地远离年幼的女儿,哪怕她正需要在母亲怀里撒娇。正如杨艳芳的学生所言,她对学生们太细心了、太认真了,仿佛个个都是她的亲生孩子般呵护,而其实,学生们都认为,她更应该好好去陪陪自己的女儿了。(孙信汛 黄军)
上一篇:下一篇: